文/朱美宙
50年前,台灣婦女每人平均生7個小孩;今天,這個數字下降至一人。「精養」小孩,怕養不起,是大家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少子化成了難解的習題。但有些人,選擇了另一種生活方式,組成現在少見的「五個子女家庭」。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平凡百姓也可以「多子、多福氣」。別人看似沉重,卻是他們最甜蜜的負荷。
台灣婦女生育率像溜滑梯一樣,逐年下降,已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經建會推估,十三年後台灣就會出現人口負成長。眼看迫在眉睫,擔心「養不起」的父母卻只多不少,不見少子化問題的特效藥。
二○○九年,台灣出生率為千分之八.二九,意味每一千人中只有八.三人是新生兒,而每位婦女一生中所生育的子女數,為一.○二人,比起一九五一年代總生育為七.○四人,一九八四年為二.一人,快速滑落的出生率已經讓人不得不正視「消失的台灣人」議題。如果再加上老年人口日增,生產力下滑、稅收減少、社會福利負擔日重,有如「雙颱」的共伴效應,正在醞釀。
政府不是沒看到這個問題,但多年的研議總被以財政困難的理由打回票,直至內政部此次「百萬獎金徵求鼓勵生育創意標語」,單身的台中市三十二歲女子張芝菁發想一句「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炒熱了這個話題。諷刺的是,她的得獎心情「很意外,但不開心,且不想生孩子,因為擔心養不起」,還建議內政部光喊口號沒有用,要有配套措施。
養一個小孩要五百萬?
那麼,養小孩有多難?曾經有人估算,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研究所畢業接受完整教育,估計約要五百萬元,其中生育費十四萬元、養育費二三六萬元、保母及教育費(含學校的學雜費及才藝補習費)二五○萬元。而且,父母的負擔會隨著孩子的成長,愈來愈重,在國中、高中、大學乃至研究所等生涯的轉換時點,都會出現用錢高峰。
「要我生小孩,就給錢」的聲浪愈來愈高,部分地方政府的補助生育已跨出成功的第一步。新竹市生第一胎有一.五萬元的補助,雙胞胎有兩萬元,三胞胎以上二.五萬元,重賞之下使新竹市的生育率勇奪全國第一。首善之區台北市也考慮效法,正研擬提供生一胎可補助兩萬元生育補助、每月的育兒津貼和其他優惠措施。
儘管「催生」者眾,但在台灣,已絕少有新生代的家庭願意像中信銀董事長Michael B. DeNoma(麥克‧迪諾馬)一樣育有六子;如果有,也多是社經條件較高的家庭才看得到。像是金車集團董事長李添財的長子、金車副總經理李玉鼎育有三男二女,就曾經傳出是台北市大安區子女數第二多的家庭;南僑集團會長陳飛龍次子、南僑油脂(中國)董事總經理陳正文育有五個小孩,也傳為美談。
尋常百姓家要再重溫阿公阿嬤時代動輒七、八個小孩的情景,並不容易。本刊特地尋訪了三個「五子之家」,分別是經濟學者龔明鑫、高雄楠梓的警官王春生以及華泰幼稚園園長王志雲,這三對父母有歡喜迎接意外,也有經計畫按部就班生育小孩,共同觀點卻是「養小孩沒有想像中的難」。
四十六歲的龔明鑫是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當他的同輩友人大多不是抱持著不婚主義、就是忙於求學工作而錯失生育年齡,普遍有「無子」與「少子」的現象,龔明鑫卻身體力行「貢獻台灣勞動生產力」。
王春生只是中階警官,卻有「勇氣」承擔五個孩子的爹之重責大任,雖與家住高雄有相對較低的物價水準與公務員工作穩定有保障不無關係,但王春生與李雅芬夫婦「只要肯做,不可能養不活」相對豁達的生活哲學,才是孕育五子家庭的最大憑藉。
王志雲從事幼教工作,財務上雖有餘裕,他的經驗卻說明了「教育小孩的方式」才是父母最重要的課題,談起個個成材的子女,驕傲滿足之情溢於言表。
生子並非投資與回收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他們共同的心聲是,養小孩不能單純從「投資與回收」的觀點來看。如果以一人五百萬元的數字,五個小孩豈不是就二千五百萬了?多生一個小孩等於少掉一輛賓士車,在非都會區甚至是少掉一棟透天厝。龔明鑫為此下的注解是:「想太多,就不會生小孩了。」其實,透過事前的財務規畫,力行開源節流的生活,這些擁有五個小孩的家庭生活,並沒有想像中的艱難。
有人養一個小孩長大花五百萬元,省一點的花三百萬元,但有人一年就花二百萬元養一個小孩,費用因人而異。宏觀財務顧問平台總經理邱正弘更指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心理,是一般人對於養育小孩卻步的主因,然而,「起跑點雖重要,怎麼到達終點才更重要」!比起他父母那輩以「圈養」或「放牧」的方式養大小孩,現代人「精養」小孩的方式,反映的正是價值觀的改變!(本文取自355期財訊雙週刊)
以下內文出自: http://www.nownews.com/2010/09/18/320-2647247.htm
法國雪鐵龍變速箱專業維修廠,30年經驗,仔細修護你的愛車,自排車的都有指示多久更換一次變速箱油,並不是變速箱損壞,
留言列表